目前分類:客觀世界的猜想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宇宙社會學顧名思義是在宇宙中所運行的交流方式,根據宇宙與地球不一樣的特性所衍生的交流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其中最明顯的不同在於雙方距離過於遙遠,如果有太空飛船等宇宙交通工具可能也需數百數千年以上才有辦法抵達對方文明,在這段時間中雙方文明的變化程度是不可知的,因此相應產生的交流方式也會跟地球有所不同。

宇宙社會學要談論起來相當廣泛,我們先聚焦在劉慈欣-在三體一書中所提到的假設做為開端,提出是否有不一樣的可能性。

1.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求: 這裡使用文明這個詞在我看來是有兩種不一樣的說法。如果文明的生存指的是物種的延續那麼事情會比較簡單,物種把生存看成第一優先是可以預期的,如果物種不看重生存延續,那麼極有可能會消逝在宇宙中,我們也就難以觀察到了。第二種說法,文明指的是思想與精神上的繼承,這種說法即便物種已經被征服或是消逝,但根據文字或是殘餘的遺跡、紀錄等將精神傳遞下去那也算是文明的生存。舉一個例子來說,滿清原本是遊牧民族,但他統一中國後卻將遊牧民族的習性給去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國固有的農耕生活,那麼真正消逝弱化的文明是甚麼呢?如果這裡指文明的生存是後一項的話,那可能的變數就大得多了,或許僅是一段文字一塊遺跡的殘存,只要痕跡還在那也不算滅亡。

文明的延續其實是一項很有趣的探討,如果人類延續但已散失原先的精神(比方說完全失去科技的人類回到史前時代的生活方式),或是不同種族但繼承人類精神(比方外星人喜歡上人類思想與文化)但人類已消亡,你更能接受哪一點呢?

文章標籤

蒼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古,人類便仰望星辰,幻想著星辰上的種種故事。

而今,人類已有能力突破大地的束縛,卻發現孤身一人,無人作陪。

於是有一個科學家便惆悵嘆道,“他們都在那兒呢?”這就是費米悖論的由來。

 

文章標籤

蒼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些人認為小說家都是天馬行空、不切實際,但我認為他們是現代哲學家,想法與理念的完善者。

為什麼這麼說呢?

有些人都有一個誤區,認為小說家的故事荒誕不羈禁不起推敲,這實在大錯特錯。小說最重要的是帶入感,使讀者深入其境。如果說故事中有出現邏輯錯誤或讀者無法認同的行為,往往會讀得異常痛苦且抽離情感回到現實。因此一則好的故事往往比現實還要來得有邏輯的多。

今天談論的“黑暗森林法則”便是劉慈欣大師在小說<三體>所創立的理論。

文章標籤

蒼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